1.答卷前浏览试卷,做到胸中有大局
考生在答卷前,最好把试卷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可以对试题的数量、类型、难度、分值分布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和答题顺序打下基础。
在答题顺序上,以自己的习惯为主。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有35道选择题,建议先做选择题,35道题一次性做完,涂卡。非选择题方面,建议按顺序答题,但如果某个科目复习得特别好,得分把握比较大,也可以先做。注意那些对自己来说最难、最耗时、最没得分把握的非选择题要放在最后做,避免破坏心情。
2.遇到“新题”不要慌
任何题目都是对教材知识的考查,看到“新鲜”的材料时,若一时没有头绪,千万别放弃。
就地理学科来说,常见的“新题”是新概念类试题,遇到这类试题,要根据题目的文字表述、公式等理解新概念,并联系所学知识明确此概念所涉及的因素及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政治学科中,“新鲜”的时政材料是“新题”的常见载体。首先,可以尝试根据材料中的主体去联想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如看到中国共产党就想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看到企业就想到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其次,也可以根据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去推导知识点,特别是政治生活试题,材料往往通过不同主体连接起来,如党—人大—政府。
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创新设计和挖掘时代主题,注重精选丰富的材料、设置新颖的情境、创新设问思路和形式,突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思维与分析方法,启发考生主动思考问题。在历史复习中,通过练习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式和答题要求。做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命制的模拟试题,以适应高考发展的新趋势。做到经典试题反复练,核心内容变式练、拓展练,具体题型专项练,历史单科与文科综合交叉练。
3.实在答不出的题目,就干脆“抄”材料
在考场上,如果非选择题设问限定的知识点完全记不起来,也不要留空白,可以尝试“抄”材料。但是“抄”材料不是将材料原文照搬,需要提炼观点作答。
提炼观点的思路有两种:一是按“主语—谓语—宾语”的思路提炼观点,二是按“主体是谁、在干什么(找动词)、有什么用”的思路提炼观点。
4.合理安排答题时间
课标全国卷文科综合选择题共140分,因此理论上选择题要在70分钟内完成。但实际上35道选择题,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一分钟左右完成一道题,故35道题大约要在40分钟(涂卡占用5分钟左右)内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作答非选择题。如果一道选择题,你盯着看了一分钟,还不能选出答案,那么就可以先选一个自己认为对的选项并做好标记,等答完所有的题目后,再回过头来重新思考。
5.要学会“挤”分
高考试题是“题题设防”,有一定的区分度,每一道题目都“长牙”,每一道题目都“咬人”。高考非选择题是分点赋分的,答出几点就会得到几点的分数,因此考生在答题时要学会“挤”分。
地理学科“挤”分的主要方法:一是根据分值判断得分点的数量,如分值为6分,则可能有3个得分点,每点2分;二是拆解问题,确定答题方向和角度,如区位因素可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角度分析,影响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三是结合得分点数量,调用知识,确定答题要点,如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的答题要点有地形、气候、水源等。
政治学科“挤”分的主要方法:一是围绕设问,确定知识范围,书写要点时尽量表述完整;二是结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尽量做到全面、准确;三是对观点类设问,要注意利用时政语言、生活经验等提出合理的创新性观点。
历史学科“挤”分的主要方法:
(1)审清题目,一般材料型试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三种提示语。第一种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种提示语是“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进行作答;第三种提示语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2)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3)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
(4)关注每段(种)材料,试卷所给每段(种)材料都是有用的。
(5)作答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抄材料,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提炼;要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和学科术语;看分答题;多角度思考。
6.举棋不定时,坚持第一印象
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除外)时常有这样的情况,感觉四个题肢都对,不能肯定哪个是应该选的。这时就应坚持第一印象。看到一道题后首先认定的答案往往是我们因长期练习而作出的本能反应,选择它,正确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
7.倒计时15分钟
先检查答题卡,看看是否有漏涂、错涂的。对之前做标记的答案不确定的选择题,进行再次思考,确定最终的答案。
高考非选择题的答案是踩点给分的,因此在最后15分钟,对于非选择题中不会做的,建议考生围绕设问关键词,快速建立教材知识和材料的链接,提炼几个答题要点进行作答,进而提高这些题得分的概率。